山城更新记(探访·城市更新)

时间:2024-12-31 来源: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作者:佚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实施城市更新”。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重庆市渝中区通过开展城市体检、探索微更新微改造、开发地下空间等,老旧小区更加宜居、传统街区聚集人气、交通拥堵得到缓解,走出了一条适合山地城市和传统老城更新挖潜的路径。

  先登朝天门,方到重庆城。古老又青春的朝天门,是山城的一张名片。

  朝天门身后的渝中半岛,也就是如今的渝中区,是重庆最早的水陆码头所在地、物资集散地和居民聚居区。渝中发展起步早,却也因地形复杂、建筑路网密度高、可开发土地受限等问题,更早地步入了城市新旧转化的阵痛期。

  2021年,渝中区被列入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如何在有限空间开展更新改造?多年实践中,通过找准症结、系统谋划,渝中区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山地城市和传统老城更新挖潜的路径。

  “城市体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枇杷山旁,顺山势拾级而上,便是渝中区两路口街道中山二路社区。

  这里的居民楼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层层叠叠,依山就势。社区内最大高差达30米,很多老年人爬不动梯坎,出门是个难事。不仅如此,社区被围墙分隔成4个片区,独立出入口,互不相通。退休多年的居民路正中住在沿街一楼,正好在社区内两个片区交界处。为了方便居民通行,他常年把自家院子开放作为居民过道。

  特殊的地理环境,早期不拘一格的建筑风格,导致了渝中区城市更新必须面对的难题:陆域面积仅17.98平方公里,却建成了4331万平方米的地上建筑,其中建于上世纪的建筑占比超40%。

  为更好摸清城市家底,渝中区住房城市建设委开展了全面城市体检,对城市规划建设进行统筹管理。“城市是‘有机生命体’,开展城市体检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抓住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渝中区住房城市建设委主任张明功说。

  2023年重庆市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体检工作试点城市,其中渝中区探索建立起“4个层次、17个视角”共计80项体检指标体系。充分结合山地城市特点,渝中区在体检评估中新增了“山城步道长度”“边角闲置空间数量”等特色补充指标,为山地城市体检工作探索铺路。

  2023年第一轮城市体检中,中山二路社区居民普遍反映的出行难问题获得高度重视。不下10场院坝会、设计师团队进社区和居民详聊方案之后,社区改造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

  为了给社区道路改造腾空间,路正中主动把自家院子的围墙拆去,向内缩了1.5米。“大伙在这住了这么多年,都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路正中说,通过居民协调配合,目前社区内的4个片区得以全部打通。

  “受地形地势影响,社区改造过程难度极大。除了加装5部公共电梯、对小区内进行无障碍环境改造等,我们更多采用微改造的方式。”负责该项目的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副总经理秦砚瑶说,社区的边边角角被利用起来做绿化;社区活动室的改造采用零碳设计,提高建设效率,缩短建设周期。

  “按目前的工作节奏,‘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将成为常态。在城市体检工作中,我们邀请了超过100名行业专家深入社区一线,对4305栋楼宇进行全面体检,共同参与城市更新规划、设计、运营等全过程,为山地特色老旧城区改造提供经验。目前渝中区已完成老旧小区改造提升400万平方米。”张明功介绍。

  “巷委会”老旧城区重焕活力

  南方民居院落、吊脚楼、防空洞,具有海派石库门风格的厚庐,带有法式风情的教堂……山城巷位于渝中半山腰,过去是连接重庆上下半城的重要道路。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沉淀着老重庆建筑文化的精髓,2015年被确定为全市首批28个传统风貌区之一。

  随着城市发展,住户外迁,山城巷日渐衰败。是拆是留?是改造还是重建?“城市更新要找到资源、资产、资本转化的平衡点。”张明功说,山城巷近年来积极探索改造升级新模式。

  黄恒是重庆永宏智造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所在的公司从2017年开始着手山城巷传统风貌区改造项目,政府赋予企业15年特许经营权,企业投资约1.2亿元实施山城巷1.5万平方米传统街区的整体改造及后续运营。

  为了留住历史的味道,山城巷的改造坚持“修旧如旧”,保留了80%的原有建筑,更新中不搞仿古和同质化。山城巷内的80多个商家参照社区居委会成立了“巷委会”,为街区经营发展出主意、谋思路,策划了天灯祈福、巷阳花开、创意生活节等活动。如今,烟火气重归街巷,山城巷月均人流量有40万至50万人次,老街巷人气旺起来。

  “山城巷是不断蔓延生长的。”黄恒说,“让不同年代的历史文化焕发光彩,这是我们在改造山城巷时秉持的理念。”

  2023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在探索运营前置和全流程一体化推进模式方面,渝中区山城巷更新项目的“探索微更新一体化运营方式推进老旧街区改造”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向全国推广。

  “山城巷的模式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在实施城市更新过程中,最先考量的是如何让更新后的产品有‘经营属性’,让低端低效、闲置凋敝的城市资源,转化为可运营的产业空间等,成为集约高效活力充盈的城市资产,最终实现持续盈利、长期平衡。”张明功说。

  “洞见山城”为老城区寻找新天地

  渝中半岛坚硬的岩石地基托起了这座城市向上发展的可能,而当空间拓展受限时,开发地下空间成为渝中区城市更新中解决老城病的另一个思路。

  前段时间,一条视频在短视频平台火了:正值交通高峰,乘客要从渝中区的较场口附近打车到洪崖洞,3公里的地面公路至少要走半小时,司机师傅开车带乘客进入地下通道,不到10分钟便到了目的地。

  视频中的地下通道便是重庆解放碑地下环道,2023年7月30日开通,是世界首个超大繁华中心城区地下环道交通工程,以总长度约7.5公里的单向地下环道,串联近30个地下车库2.3万个车位,及中心城区几大重要交通干道。

  “在城市中心城区的地下挖这么一个大工程,其中的管网重构、空间爆破等,技术难度极大。项目团队边建造边进行科研攻关,最终收获多项发明专利和国家级奖项。”环道工程的建设方重庆市渝中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环道管理中心负责人胡笳说。

  进入这个“地下迷宫”,各类分岔路口众多,开车通行很容易迷路。记者打开手机上的导航软件,发现进入环道不一会儿,导航便自动定位到地下环道。

  “城市分层定位导航一直是导航应用的一个难点。”胡笳说,去年底全面建成地下环道“5G+北斗”精准导航工程,利用定位技术与地图算法精准识别隧道内外、地面上下,实现了精准分层立体通行,导航软件也能像老司机一样推荐最近的地下环道路线了。

  有了精准导航,地下环道将渝中区中心区域的地下空间连成一个整体,形成资源共享、技术先进、运营高效的地下交通枢纽,能够分担渝中区近30%的交通流量。

  在重庆的地下,共有1600多个防空洞,总使用面积约110万平方米。近年来,重庆实施“山城洞天”人防工程服务民生专项行动,深挖重庆各个防空洞的历史底蕴,根据不同的风貌特点,实施“一洞一策”改造升级。如今,很多防空洞变身为火锅店、书店、商场,甚至成了特色旅游景点。

  在洪崖洞景区的“洞见山城”防空洞,琉璃灯、木门窗,设计古朴典雅,随手一拍就很出片,引得游人驻足。走出“洞见山城”,便是临崖步道,向东北方向远眺,全新的朝天门广场已对外开放。两江交汇、浪卷金花,正如这座不断更新、不断生长的山城,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奔去。

  


原文链接:http://zfcxjw.cq.gov.cn/zwxx_166/zwyw/202412/t20241226_1402412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