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一片宜居宜业宜游的海

时间:2018-06-07 来源: 作者:

  天津静海,文脉兴盛,人杰地灵。当代著名诗人郭小川那壮志激昂的诗篇《团泊洼的秋天》和著名词作家倪维德的歌曲《静海,希望之海》,无不诠释着静海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情怀。静海,地处天津市西南20公里,距天津港60公里,距天津滨海国际机场45公里,距北京120公里,距雄安新区80公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枢纽。该区交通便捷,京沪铁路、京沪高铁、京沪高速公路、津沧高速公路、唐津高速公路、滨石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八方通衢,是北上京津、南下江浙的交通要道。2015年9月25日,国务院批准静海撤县设区以来,区委、区政府牢牢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创建现代化中等卫星城市为主题,全面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突出文化特色、生态宜居、产业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特别是近年来,该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构筑“一城两翼四区多园”发展布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加大招商引资步伐,加快城乡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并且围绕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和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奋斗目标,全力服务北京、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服务天津定位、服务周边发展。同时,充分借助东临滨海西接雄安的独特优势,切实将静海打造成为雄滨廊道上的产业高地、交通枢纽、生态示范区。一位资深的访问学者慕名而来,返程时以深情的语气道出了他内心的感慨——

  静海,是一片宜居宜业宜游的海。

  一

  “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是唐代诗人李白与好友汪伦的一段诗文趣事,意思是说十里外有桃花渡口,潭西有万姓酒楼。而今,在古运河畔的静海区何止十里桃花。今春以来,静海的城乡花香似海,点赞如潮,人们曾经寄予诗文香烛里的许多美好愿景,通过政策引领、智库支撑和勤劳创造,都逐一变成了美好的现实。通过相继举办2018年品味静海—京津冀文化旅游美食节、静海区第四届海棠节、陈官屯镇首届运河桃花节等产业文化活动,多维度地展示着静海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丰硕成果。静海区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了“十二五”胜利收官和“十三五”扎实开局,各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

  ——全力推进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迈出坚实步伐。1100多家企业实现成功转型,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10项。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国家级园区。静海经济开发区、天津健康产业园纳入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承接平台。外贸出口增幅保持在全市前列,被授予国家五金制品出口示范基地。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天津国际商贸物流园成功完成向现代服务业的华丽转型,红星美凯龙、海吉星等一批大型商贸物流设施建成运营。8家企业分别在新三板、天交所、滨海柜台交易市场成功挂牌,实现了静海企业登陆资本市场零的突破。旅游业实现从无到有的大踏步发展,打造形成了以萨马兰奇纪念馆、光合谷旅游度假区、团泊温泉度假区等为重点的特色旅游品牌。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围绕提升城市功能,编制完成了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等100多项重点规划,实现了区域规划全覆盖。大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104国道、205国道、静海环线、团泊湖环线、团泊大道等一批重大路桥工程相继建成通车,“十纵七横一环十二射”路网构架基本形成,拉近了与北京、天津市区的时空距离。144条街道里巷和58个老旧楼区得到改造提升,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捷、更加舒适。团泊示范镇实现整体搬迁,子牙示范镇启动搬迁,大邱庄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西边庄、靳庄子危陋平房改造全面启动。新增城镇人口12.3万人,全区常住人口增加近7.5万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城乡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坚定不移推进铁腕治污,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党政同责”,主体功能区和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加快实施。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等划定为永久性生态保护区域。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市下达指标。大气污染治理深入开展,依法关停重污染企业441家,空气质量优良率明显提高。建成美丽乡村16个、美丽村庄82个,清洁村庄实现了全覆盖。新增植树22.5万亩,绿色生态成为静海的最美底色。

  ——扎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大幅增加。用于民生的财政性投入累计达到276.5亿元,保持每年22%以上增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5年前纯增8600元。新增就业6.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静海养老服务中心、康宁津园等一批大型养老服务设施投入使用,老年人和残疾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继续走在全市前列,新建扩建91所学校和幼儿园,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国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区医院升级为三级甲等医院,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部完成,289所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投入使用。“12345”为民服务热线开通。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使4500多户群众受益。大修改造乡村公路690公里,乡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结对帮扶工作成效显著,136个困难村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软实力得到持续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结务实、崇德诚信、克难攻坚、创新超越”的静海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文明城区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富有成效,志愿者服务活动蓬勃兴起。区图书馆、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乡镇文体活动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连续举办两届全国新媒体高峰论坛,新媒体小镇落户团泊新城。“银锄杯”全国漫画大赛、“鹦鹉杯”全国手风琴大赛成为静海文化品牌。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成功举办东亚运动会、WTA中国公开赛、环团泊湖自行车赛、球王争霸赛、铁人三项赛等多项大型国际国内赛事,静海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显著增强。

  ?

  二

  “谋划静海发展,不能就静海论静海。”静海区委、区政府用理智的思维跳出静海看静海,把静海放在背靠大都市、融入京津冀、全面建小康的大背景下思考静海、谋划静海,推动静海发展行稳致远。

  面对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他们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驱动为牵引,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民生幸福为目的,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五大工程同步推进,努力把静海建成经济繁荣之城、生态宜居之城、人文魅力之城、和谐幸福之城。

  ——坚持创新驱动,实施产业转型提升工程。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着力提质增效,优化提升循环经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智能家居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强链补链,加快发展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推动一批高端项目落地置业;着力改造提升,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制品等产业提档升级;着力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红星美凯龙北方产业基地、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推动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项目建设。做优现代高效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新型产业形态,加快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一批掌握行业前沿技术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业态。

  ——坚持品质至上,实施城市形象提升工程。主动顺应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竞争态势,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打造功能完善、舒适大气、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中等卫星城市。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打造“一城两翼、四区多园”空间格局;构建“城市主城区、示范小城镇、美丽新农村”梯度衔接、功能配套、协同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品质,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全面提升对接京津冀主要节点城市的互联互通水平;完善公交场站布局,规划建设轨道交通,打造联通天津市区和滨海新区、连接周边市县、覆盖全区的公交通勤系统。

  ——坚持深化改革,实施开放带动提升工程。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简政放权,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群众创业兴业;构建开放大格局,深度参与京津冀产业协作、要素共享、市场共融;打造园区升级版,围绕建链、补链、强链,积极承载优质项目,加速形成规模优势,努力在京津冀同类园区中攀高比强、争先进位。实施强镇强村战略,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提升发展一批产业特色小镇,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实施生态环境提升工程。一是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持续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让老百姓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二是加快构筑城市生态空间,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打造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三是实施新一轮城乡绿化工程,扩大绿量、提高档次,加快建设一批城市绿地、城市绿道、城市公园、滨水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展现绿树映城、繁花簇城的城市魅力。

  ——坚持共建共享,实施民生福祉提升工程。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活动,大力弘扬静海精神,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实施精准帮困扶贫,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确保居民收入持续增加;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水平普及学前教育,加快建设健康静海,积极推进医改工作,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全区人民创造更多、更广、更便利的健康福祉。

  ?

  三

  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静海区各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大的发展格局,谋划静海的美好愿景,带领广大人民砥砺奋进,在决胜静海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勠力同心,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以来,静海区委、区政府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提高发展定位,树立一盘棋思想,运用开放型思维,正确处理内外关系,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要求谋划未来,在服务区域协同发展中发展壮大静海;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把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淘汰落后产能,依靠科技创新,创造绿色GDP,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坚持做好规划的“减法”,改变城镇发展单纯的“加法”,严守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补齐乡村短板,实现平衡发展。

  立足高远,展望未来。静海区紧紧抓住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重大机遇,以服务雄安新区引领全区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大发展。积极建设天津全面对接服务雄安新区桥头堡,成立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机构,促进多层面对接,选准合作事项,实施精准服务。推动综合交通体系对接,启动“1123”工程,积极推进通用机场、河运航道、高速公路、铁路规划建设,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枢纽。推动产业发展对接,搭建多层次区域合作交流平台,主动承接雄安新区的产业辐射与延伸。积极谋划建设临近雄安区域科创廊道和科技园区,逐步形成与雄安新区功能互补、创新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标雄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人才等一体化方面先行先试,逐步健全与现代化中等城市相匹配的服务功能。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接,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共同推动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加快建设天津疏解非首都资源的重要承接地、天津全方位服务雄安新区发展的桥头堡和产业示范基地,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

  有担当,才有作为。为了营造对接服务雄安新区交通环境,打通京津冀一体化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静海区围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以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为担当,主动作为,做好与相邻河北省市、县的交通对接工作,为静海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保障。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部署,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积极完善机制,推进区域交通互联,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体系,让各地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得到集聚、释放。先后建立了交通规划对接机制,加快打通省际交界的“断头路”、“瓶颈路”,补齐津冀交通一体化乡村公路短板。协同推进津石高速、津雄高速、津津雄城际津沧城际规划建设,实现静海、廊坊、沧州、雄安交通一体化,构建起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同时,建立公路客货互联发展机制。科学规划、有序建设区域客货运枢纽,提升地区之间公路运输服务水平,增强运输安全保障。逐步实现地区之间车货信息的互联互通及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积极推进毗邻地区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启动“六城”城际互通绿色新能源公交体系建设,延伸公交车通勤能力,将六地区域公交纳入“京津冀一卡通”,标志着京津冀交通互联、服务支持雄安新区的大交通格局建设全面启动。

  陈 军 刘俊才 刘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