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领跑, 开启城市规划改革试点大幕
北京和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去年先后获国务院批复,被全国规划业界所重点关注。我国最重要的两座城市将如何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坚持规划引领城市发展,“京沪示范”将直接影响其他城市的思路与实践。
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表示,为了促进城市发展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目前正以北京、上海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体系改革为实践引领,在全国15个城市开展规划改革试点工作。京沪领跑下,我国城市规划改革试点的大幕已经开启。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经历了大规模、高速度的城市化,目前已经有超过57%的人生活在城市,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60%。随着城市快速建设,出现了很多城市问题和短板。就成因来讲,城市规划确实是一个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梳理京沪两地新版城市总体规划,通过规模控制和底线约束实现城市“减量”发展、带动城市有机更新和发展转型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要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常住人口至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至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少至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5年减少至2760平方公里左右。《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至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并作为长期调控目标,严守建设用地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这一“天花板”。
北京市强调全域空间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控制线,将市域空间划分为集中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生态控制区,实现两线三区的全域空间管制;永久性城市开发边界范围原则上不超过市域面积的20%;生态空间只增不减、土地开发强度只降不升;加强城乡统筹,把握好新市镇、特色小镇、小城镇三种形态的新型城镇建设。上海市把生态环境要求作为城市发展的底线和红线,锚固城市生态基底,确保生态用地只增不减。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和文化保护控制线,构建“三大空间、四条红线”的市域空间管控体系,确保城镇空间不被突破,农业、生态空间不被侵占。
专家认为,规划试点首先要强化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要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大格局中谋划每个城市的发展蓝图和目标;同时要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作用,要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线、生态控制线,强化转型的方式,要把过去以增量为主、粗放扩张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补齐短板,同时把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作为刚性要求。在资源和要素配置上,要以人为中心思考问题,要求在合理的半径内统筹混合布置功能,解决民众长距离通勤的问题,系统提高城市在基础设施、服务、生态方面的承载能力。为了保障规划落实,还要制定评估体检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
京沪两地城市总规的示范引领效应正在凸显。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同为全国15个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城市之一的深圳市和南通市对此都有着清醒的认识:深圳市将从功能外溢转向协同共建,提出拓展深港合作领域,与香港探讨并共同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等;而在南通市新版城市总规中,明确提出要把握好区域关系,将着力研究区域内南通与上海、与扬子江城市群、与苏中苏北其他城市的关系。燕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