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公共利益导向下的规划变革

时间:2018-06-27 来源: 作者:

  作者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北京和上海两地为我国新时代的城市总体规划树立了一个标杆,其意义不仅在于规划内容本身,更体现在规划编制的理念和方法转变上。

  随着中央一系列重大政策的调整,我国经济发展不再仅仅依靠要素去驱动、不再建立在牺牲资源环境的代价上,城市如果再延续过去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空间资源、自然资源来谋求发展速度,显然已经不是一个正确的思路。这个发展理念的重大调整,在“上海2035”中体现于提出了对规模要进行控制,实现土地规模零增长。回顾过去一二十年间,在城市规模扩张过快的影响下,我们在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仓储等领域确实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如何适应新的发展理念,使经济不再依靠要素驱动、发展不靠规模扩张,需要一些创新思路。

  总体规划是用于引导城市未来发展的政策手段。既然大的指导思想转变了,规划的具体技术手段也相应需要调整。基于这个背景,北京和上海城市总体规划都提出要控制规模,坚持不走外延扩大规模的老路子,同时确保经济增长不停步。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沿长江考察调研时又一次强调:要正确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五大关系,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正是这个概念的表述。

  城市总体规划规模不扩张,如何谋求新的发展?第一,从现有的存量土地中找答案,在城市更新、工业企业改造、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等过程中实现升级和技术创新。第二,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寻找出路,尽量不增加对土地和资源的耗费。第三,要积极走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通过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动区域范围内的职能疏解,带动新城或周边城市发展。

  结合我国城镇化现在所处阶段和特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变来看,实际上我们的城市人口压力已经减轻,但环境的压力增加,所以国家在谋求转变发展思路,由此带来规划整体思路的变化。

  ?

  我国规划的重点也在发生变化。首先,过去的规划是为了经济增长,而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必须要考虑到,群众对于生活的追求已从物质满足转向精神层面诉求。现代社会追求自我,注重个性化自我创造,以往以供给为中心、管理为中心的万人指标方式,正转向如今的以人为中心。上海提出的15分钟生活圈概念正是凸显了这一理念变化。其次,通过规划实现资源的公平配置,这是全面小康以后市场化环境下城市规划要作的一个重大思路转变。在某些商业体取代以往城市中心、次中心功能的同时,政府要关注老百姓其他层面的需求,如建设健康步道、绿道,在社会保障、老年福利等方面加大政府托底力度。

  我们还要积极正视我国规划的另一个重大思路调整。过去把规划视为政府独享的一个权利,对外保密不公开,现在市场起决定性配置作用,如何达到政府、企业等各方与公共利益的平衡,这是现在城市规划需要重新考虑的一个核心话题。从以往简单的资源配置转向谋求利益的平衡,政府要搭建一个平台来保障公平,不能由政府或企业某一方决定,需要有公众参与,以此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而不仅仅是让某一方获益。过去城市发展理念基本是为了土地增值,现在是为了所有市民共赢;过去过于倚重土地财政,现在随着土地资源不增加不增量,势必会倒逼很多改革。由此,我认为,北京、上海两地城市总体规划获批,充分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规划理念的变化,顺应了市场化条件下如何通过城乡规划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伤害这一要求。

  我国的规划一直处在不断修正和优选的转型过程中。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九大以后谈规划转型,要特别强调几点:一要强调如何在资源环境紧约束条件下寻求城市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责任。过去过于看重GDP,现在要考虑资源环境紧约束,要更多地考虑发展的质量。二要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逐步高于对数量追求,更多注重规划是各方利益平衡的平台而不仅是作为政府的一种手段。三要认识到研究的城市核心不是建筑、土地而是人,要确保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个体的人平等、公平享受公共服务。四是如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把城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是关系到整个国计民生的大事。从规划专业本身来说,也面临着多元化、精细化等问题,所以提出要精简行政审批提高效能,通过精准精细满足多元需求。同时,要认识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一个有机联系体,过去是规划想规划、建设干建设、管理搞管理,现在应该放在一个大的框架底下协调,真正推动城市品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