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民:四十二年,军魂不变
常民
年龄:60岁
退役前军种:陆军
现就职单位及职务:中铁建设集团基础设施事业部党委书记、工会主席
?
1976年的冬天,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面向全国征兵的消息打破了河南许昌一个小乡村的宁静。
“这是走出这个穷乡僻壤唯一的机会。”刚给学生们上完课的常民胳膊肘夹着书,寻思着入伍的事。作为村里仅有的2名代课老师之一,他的境况很令人羡慕。但对一个18岁的青年来说,他的梦想早已飞过田野。飘扬的军旗、闪耀的军徽、嘹亮的军歌,才是他向往的明天。
“报到!”常民洪亮的声音里藏满喜悦。1976年12月1日,他如愿走进铁道兵新兵连,开始了另一条人生轨迹。
?
“我是一名战士”
1977年5月,新兵连训练结束,面临新的分配。
“我要当汽车兵!”在汽车还很稀罕的年代,大家争先恐后学开车、当司机。但常民却另有想法:得有一技傍身,以后才能养家糊口。于是,新兵连战士常民选择成为施工连队测量班的一员。
为尽快熟悉测量基础知识,他们把训练基地直接搬到了施工现场——东起湖北襄阳、西至重庆的襄渝铁路线上。每天,大家都按部就班地背着沉重的经纬仪和水平仪,来到铁路边,放线、测量。直到1978年年底,一则消息打破了军营生活的平静——铁道兵要在北京成立独立建筑团!这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神州大地,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们都寄望放开拳脚,一展抱负。
很快,1979年7月,铁道兵独立建筑团在京成立,司令部举行了隆重的授旗仪式,从此,铁道兵开启了建筑施工的新篇章。顺应时代的变迁,常民成为铁道兵独立建筑团设计技术科的一名测绘员。
虽说曾是村里家喻户晓的“高材生”,但工程如何设计、怎样测绘,常民却是一窍不通。为弥补专业短板,白天在部队训练,晚上,他就来到北京建工学院学习识图、制图。每天,穿着黄军装、背着黄书包的他准时出现在学校门口,连门口卖蛋花汤的老太太都熟识他了,热络地寒暄:“新兵蛋子又来上课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4年时间,他从设计科绘图员转到工程科技术员的岗位,已经能够做到无缝对接。曾经拿起施工图纸“一抹黑”,现在根据图纸指导施工,他游刃有余。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上级指示修路,我们就去修;上级指示架桥,我们就去架。”他以为,一直会待在部队,听党指挥、令行禁止、敢打必胜,但时代的潮水却改变了无数个体的命运。
?
?
“老兵”再出发
1984年1月,17万铁道兵脱下戎装,集体转业,“铁道兵”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
“这个单位的人真傻,都不签合同、不算账,还排着队给人家干活!”兵改工后,常民在铁道部工程指挥部建工处担任技术科的管理员。在项目上,由于始终坚守部队作风,不谈条件,只知道干活,他常常听到外人这样的嘲笑。但是,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诚信打动了业主,也让脱下军装的铁道兵在日后激烈的市场搏击中更有力量。
随着市场日渐规范,面对新的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年轻的“老兵”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生最大的痛点:学历。
1987年7月,常民走上合同预算的岗位,主要负责对外经营业务,生平第一次受到巨大的心理冲击。
“由于学历不够,你现在不是助理工程师,所以你的名片上只能印上‘业务员’,但你要记住,能力比学历更重要,我们会以业绩论英雄。”部长说话的声音很轻,但字字都重重地砸在常民心中,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助理工程师”这5个字在对外经营中的分量。这次看似无情的“拒绝”,让这个曾经令人敬仰的“老兵”暗下决心,在学习方面也要“不破楼兰誓不还”。
通过不懈努力,1990年7月,常民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管理专业顺利毕业。这一年,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学业精进,让他在对外经营中更加胸有成竹。在接下来的11年对外经营工作中,他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和明礼诚信的人格魅力先后为企业承揽到解放军艺术学院图书馆等10多项具有影响力的工程。
十几年来,随着职位的升迁,他的岗位几经变动,但无论在哪个岗位,以苦为荣、勇争一流的精神总让他出类拔萃,因为他始终坚信:“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
?
企业建设功臣
对于伴随企业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常民来说,作为企业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企业重大发展变迁的一件件往事,都让他深有感触。
回首10年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席卷下,为扩大内需,国家将四万亿元投资中的大部分资金投向了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中铁建设集团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将铁路施工板块纳入企业发展版图中,铁路工程总指挥部应运而生。
?
2008年6月,中铁建设承揽到宁德站的施工任务,堪称中铁建设进军铁路站房施工建设的开山之作;2008年7月,厦门北站开工,让中铁建设跻身高铁建设大军之列,进一步开启了高铁站房建设之门;2009年,一口气拿下京沪高铁9 座站房,奠定了中铁建设在站房建设领域的主力军地位。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身为铁路工程总指挥部党委书记,他把人才强企战略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原则,最终实现想干事的人给机会,能干事的人给平台,干成事的人给位子。10年来,一群群年轻人告别青涩的学生时代,先后奔赴厦门、长春、哈尔滨……经过铁路站房建设的磨砺,逐渐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古人云:“天下至德,莫大于忠。”1976年到2018年,42年,斗转星移,军魂永驻,常民用一辈子的光阴诠释着至德的涵义,以铁肩担责、以苦为乐、拼搏为荣定位人生坐标,在新时代企业发展的功劳簿里书写着一名老铁道兵的责任与担当。
陈桂芳 付涧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