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旧小区改造,从安居走向宜居乐居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家门口的“关键小事”,也是城市发展中的“民生大事”。南京市连续多年将老旧小区改造列入为民办实事清单,从“政府下单”到“居民点单”,从“单个小区”到“成片改造”,从“房屋新、道路平”到“空间大优化”……在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中,南京市既破解一个个民生痛点,也在改造理念不断转型中,让数万百姓从安居走向宜居、乐居。
从“政府下单”到“居民点单”
让改造真正“得民心”
9月27日上午,记者走进改造完成近一年的泰达新寓小区,感觉一切还是如刚改造完那般崭新有序——道路、楼道清爽整洁;垃圾分类房闻不出一丝异味;私家车有序停放在泊位内;惬意的连心长廊内,老人们聚在一起拉着家常……不过,记者抬头向上看,这个全面焕新的小区晒衣架长短、宽窄却并不一致。“前些年,南京老旧小区改造曾进行过‘六统一’打造,即实现空调外机、屋面太阳能热水器位置、遮阳篷、防盗网、晒衣架、老旧钢窗的统一,外表确实好看得多。但近年来的改造中,早就摒弃外表的过分统一,更注重‘里子实’,从‘政府下单’变为‘居民点单’。”负责泰达新寓小区改造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工程进场前以及整治中,召开了一轮又一轮居民议事会,居民们强烈要求解决外墙渗漏、停车难、违建多等困扰他们的难题。为此,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聚焦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一展开,包括通过优化空间,增设停车泊位;楼道内环境综合整治不是简单刷白,而是铲除空鼓后重新批腻子刷涂料;由社区老党员带头进行水管改造,消除群众顾虑后,最终推动46户居民移表出户,有效提升了水质水压……
通过召开居民议事会,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变“政府下单”为“居民点单”,是近年来我市老旧小区改造的“必选项”。
按照工程进展,今年国庆期间,正在改造的凤凰花园城小区将拆除外墙施工脚手架。9月30日,一场由社区、居民、施工方等多方参与的议事会又一次开场,围绕晒衣架维修、单元门头清理、空调外机清洗等展开讨论。“改造项目开启之前,就根据收集到的居民意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设计方案,正式启动后,居民们又陆陆续续有各种反馈。”华阳佳园社区党委书记马超告诉记者,通过一次次居民议事会、社区例会等,前后收集到的居民意见有800多条,整治改造过程中,始终将居民意见考虑在前,推动方案持续优化。例如,最初方案中只是根据小区道路照明情况增设路灯,但居民们提出每个单元楼门口也应设置照明,为此,最新方案进行了优化增设;再如,最初方案明确对单元门进行更新改造,当居民们提出单元门还应有远程操控功能后,社区又牵头物业并充分征求居民意见,看是否能从物业维修基金中申请出一笔资金实现单元门“升级”……
建于上世纪90年代、共有12栋建筑的玄武区双拜岗151号小区启动改造时,玄武城建集团联合街道、社区共召开了多达23场居民议事会,并先后进行了7轮入户意见征求。为将居民们的集中诉求“写”进改造工程现场,玄武城建集团召集施工方对方案进行了17次调整、优化。
雨花台区龙福花园小区启动改造前,专门在现场设立居民接待点,并由专人负责接待。
……
“‘共同缔造’是我市近年来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重要原则。”市物业服务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居民是小区的主人,改造的最终目的就是回归他们的日常需求,将他们“请进来”,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房屋新、道路平”到“空间大优化”
小区生活功能短板不断补齐
进入泰达新寓小区,右侧大门处就是一个精致的公共服务驿站——欣城快修中心。“此前这里是一个小小的门卫室,门卫室后是一个破旧车棚,一进大门就感觉乱糟糟。改造中对空间进行充分优化,既补上了小修小补可在‘家门口’解决的生活功能,又让整个小区看上去清爽整洁了很多。”住在小区3幢的徐先生告诉记者,他入住小区20多年,这场改造给居民带来的宜居感比当初拿到新房时还要强。
和泰达新寓小区一样,电站村小区也在去年完成改造,在对小区空间“应优化尽优化”后,不仅增设了儿童乐园、共享花园、同心议事堂、晾晒区等,还彻底打开了滨河空间。记者在现场看到,电站村小区紧临南湖东河,临河一侧打造了红色健康步道,增设了供居民休闲娱乐的石凳、石桌,还营造了“追忆似水流年”景观节点。“以前沿河都是违建,见不了河更散不了步,整治后,这里成了滨河小游园。”在电站村小区居住了30多年的朱先生说,闲暇时,他和老邻居们都爱来这里走走坐坐,绿树流水,特别惬意。
秦淮区金墙花苑小区改造后,不仅建筑、路面焕然一新,通过空间优化,小区内还多了好几处共享小花园。“不少居民都有养花的习惯,因家中空间有限,一楼居民就会把花盆放置在门前空地上。以往整治中,会对凌乱摆放的盆盆罐罐进行清理,这轮改造彻底转变思路,变‘堵’为‘疏’,打造共享花园,让它们从‘杂物’变成人人可观的‘风景’。”项目改造负责人周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眼下,淮海新村小区改造工程已接近尾声。改造中,小区的主干道及两侧都经历了一场“大手术”——路牙全线后退,依楼栋分布的部分单排车棚变成组合式车棚。“以前小区内道路狭窄,消防车根本进不来,此轮改造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楼栋之间的主要道路拓宽至6米左右,以彻底打开消防通道。”现场工程负责人刘英蓓介绍。
从“单个小区”到“成片改造”
“盆景”变成“风景”
珠江路517号小区改造目前正在加紧施工,与其一起改造施工的还有邻近两侧的3幢居民楼。“这次是以片区形式推动整治改造,除了珠江路517号小区,还有珠江路513号小区以及杨家胡同79号。”负责项目施工的玄武城建集团设计负责人卢锦涛介绍,3个小区加起来共有5幢建筑,入住了200多户居民,若对单个小区进行改造,体量太小,可优化空间也比较小,而将住宅小区与周边商业相互融合改造,有效解决了动线问题多、空间矛盾大等一系列问题。
成片改造不仅让3个小区的建筑外立面形象一致,还通过精心设计将3个小区融通起来,即对杨家胡同79号与珠江路517号小区之间100多平方米的空间进行充分优化后,打造了一个嵌入式共享休闲空间,设置休闲坐凳、健身设施等。
浦口区江浦街道北门新村小区改造中,也实现了与附近的北门巷15号、北门巷17号、文昌路18号、文昌路20号等8个零散小区的联动,并最终整合成北门新村片区。浦口区住房保障和房产局物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整合后的北门新村片区共设置了15处停车点,可满足约350辆非机动车停车需求,同时布置了60个充电桩,解决了老旧小区“飞线”充电的难题。
进入六合区朝天街,一个“深棕配米黄”外立面建筑群甚是壮观,27栋建筑来自朝天街49号院、254号院、90号院,以及位于朝天街30号的彤华小区。“改造中,既按照‘因地制宜、一院一策’原则,针对不同小区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改造方案,实施分类改造;同时又按照‘结合周边、统筹兼顾’原则,让小区改造实现点面结合,整体一盘棋。”六合区住房保障和房产局相关人士介绍。
推进相邻小区及周边地区联动改造,是我市近年来老旧小区改造中的一个重要探索和创新。市物业服务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打破传统“小区”概念,通过整合利用相邻小区及周边地区的公共空间,系统推动小区内外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联动更新,实现存量资源再利用、改造、运维等方面的统筹整合,进一步促进居住社区品质提升,也让“盆景”变成了“风景”。
从“会呼吸的花园”到“全龄化活动广场”
老小区里“新时尚多多”
进入秦淮区岗虹苑小区,远远就能看到广场一侧绿地中的一块提示牌——“会呼吸的花园”。据了解,该“花园”是在对小区广场改造中新增的一处下沉式绿地,下方设置的收集雨水的箱池容积达16立方米。“按照南京常年雨量计算,其一年收集的雨量可达1400立方米左右,将全部用于小区绿化浇灌。”小区改造负责人告诉记者,岗虹苑小区是我市首批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试点之一,除了“会呼吸的花园”,小区内所有人行道全部铺设了透水砖,休闲广场的地面也全是透水沥青,一些新增的停车区域内铺设的也是生态植草砖。
鼓楼区五所村小区在改造中也利用透水混凝土、下沉式绿地等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设计理念,最终将小区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记者在现场看到,小区幼儿园东侧一条160多米长的道路经过精心打造已变成一条“海绵”道路,两侧分布了7处下凹式绿地,占地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其收集的雨水将储存至附近的收集池内,用于小区日常绿化浇灌。在小区多个楼幢的附近也设置了别致的花箱——装配式雨水花箱,长1.5米、宽1米,上部用于栽植各种绿植,下方则是一个0.8立方米的雨水收集箱。花箱与屋面雨水管连通,待花箱收集池蓄满后,雨水才会进入市政雨水管网。“这样既延迟了雨水集中排放造成的管网压力,也避免了小区为增加绿化而大动‘手术’。”小区改造负责人表示。
江宁区宁电馨苑小区改造过程中从建筑本体改造、绿化景观更新、便民设施提升、补齐社区短板等5个方面入手,为满足居民对儿童活动场所的需求,还邀请民政部门作为专业指导,以儿童友好为主题,对小区中心广场进行专题设计改造,增加各类儿童游乐设施,设立文化角、儿童宣传栏等。同时,在广场设置休闲座椅、健身器材、健康步道等,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打造了一个全龄化活动广场。
【专家点评】
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积极贡献
(张春龙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对于老旧小区的改造,从“政府下单”到“居民点单”的转变,体现了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与科学化。通过召开一场场居民议事会征集居民意见,政府不仅听到了民声,更精准对接了群众需求,确保改造工作得民心、顺民意。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也提升了改造项目的实效性。
从“房屋新、道路平”到“空间大优化”,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提升,更是对居民生活品质的深刻关怀。通过增设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公共空间布局,也让老旧小区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成片改造”的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小区”的界限,通过整合相邻小区及周边地区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互补,提升了整个片区的整体品质。同时,“成片改造”也促进了社区治理效率的提升,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
“海绵城市”的引入、全龄化活动广场的打造等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小区的硬件设施水平,更融入了绿色、环保、健康等现代生活理念,为居民创造了更加宜居、乐居的生活环境。
总而言之,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更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南京日报
原文链接:http://jsszfhcxjst.jiangsu.gov.cn/art/2024/10/4/art_81993_1140898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