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减震技术:为关键建筑筑牢抗震防线

时间:2025-06-10 来源:住建内参编辑部 作者:

走进高烈度设防地区的学校,孩子们琅琅读书声传来;医院里,医护人员忙碌地救治患者。这些关乎民生安全的场所,一旦遭遇地震,后果不堪设想。为守护生命安全底线,《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给出了明确指引。全国住房与建设法制调研中心的调研员带大家深入了解。

隔震减震技术:为关键建筑筑牢抗震防线


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时,应当经充分论证后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其抗震性能符合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

现实中,传统建筑抗震多依赖结构自身强度,地震发生时,结构受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而隔震减震技术就像给建筑穿上“防护甲”—— 隔震技术通过在建筑底部设置隔震层,削弱地震能量向上传递;减震技术则利用阻尼器等装置消耗地震能量。

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幼儿园、医院等建筑人员密集,应急指挥中心和避难场所更是震后救援与安置的关键。这些场所采用隔震减震技术加固,既是法律责任,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全国住房与建设法制调研中心的调研员认为,只有严格落实条例要求,才能真正筑牢抗震防线,让重点建筑在地震中 “稳得住、保安全”。

全国住房与建设法制调研中心】诚聘调研员,关注反腐倡廉,依法维权,依法行政,扫黑除恶,010-56278284、010-53386795、010-56232582。

全国住房与建设法制调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