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时间:2018-06-05 来源: 作者:

  肖遥

  近年来,长江上游地区的山城重庆发展势头强劲。去年4月,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成为连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纽带。今年,党中央对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了多项重要部署,以重庆为代表的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迎来了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并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正确把握五个关系。

  5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韩正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审议有关文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对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作出了部署。

  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下,长江经济带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保护上要高标准、严要求,在开发上要追求高质量、绿色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把握好保护和发展的辩证关系,让发展更科学、更有序、更高质量。

  定调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份,人口和GDP均占全国的约40%,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活力所在。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聚集着全国30%的石化产业和40%的水泥产业,传统工业污染不容乐观。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已经奠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2014年9月,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成为我国首个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作为首要原则的区域发展战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这抓住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牛鼻子”,体现了对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考量。新时代的长江经济带应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样板、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新引擎。

  当前,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已经在铺就高质量发展之路。例如,素有“稀土王国”之称的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曾是我国最早开采稀土的地区之一,但过度开采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带来了严重的生态赤字。如今,寻乌县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列为攻坚行动重点任务之一,开展综合治理,既注重生态恢复又注重经济效益,全县22平方公里的废弃稀土矿区将于今年全面复绿。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秀峰认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不是一个省、几个省的事,而是互联、互通、互相协作的,要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开发,解决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通过创新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不搞大开发不是不开发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长江流域永葆生机活力。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首先要立个规矩,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能搞破坏性开发;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但是,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生态环境复杂、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不能实行‘一刀切’的发展模式和考核标准,而是要依据不同地方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等方面的差异并结合在国家重大战略事项中的角色,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和考核标准。”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罗来军说道。

  罗来军进一步表示,有些地方适合发展高水平的产出经济,可以积极构建产业效率高的经济体系;有些地方发展任何产业都会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则不适宜发展以产出为衡量标准的经济体系,应大力进行生态建设并对生态建设水平进行考核。对于后者,如果其经济发展不错,但是发展的同时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不但不应认可和表扬,还要对其进行教育与处罚。

  2016年,我国就已启动“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研究”,并明确提出“培育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对接‘一带一路’”等任务目标。根据现有资源禀赋和产业分布,长江经济带未来将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领域,通过引导相关产业转移集聚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空间布局,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认为,作为世界级的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支撑。这五大产业集群在长江领域基础较好,已初步形成了竞争优势。其中,高端产业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而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也符合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需要。

  当前,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已经在产业升级和布局方面取得进展。近期,重庆市政府发布了《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2018年~2020年)》,总体目标是2020年基本建成“一枢纽三中心一基地”,其中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目标确定为突破5000亿元。规划还对重庆市的产业发展定位与发展重点进行了进一步细分,明确发展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国际商贸、金融服务、专业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旅游7大产业集群。

  在湖南省,绿色和新兴产业正蓬勃发展。2018年是湖南“产业项目建设年”。按照部署,湖南省今年将着力抓好100个重大产业项目、10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00个重大产品创新,引进100个五百强企业、100个科技创新人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卓群介绍,“五个100”项目紧扣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突出振兴实体经济,主要涉及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以及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

  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下,如何把握好发展尺度?

  “可以把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思路概括为四个层次。首先,要保护、修复和建设长江生态;其次,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谋划绿色发展,即发展不能破坏和干扰生态环境;再其次,通过发展促进生态建设;最后,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否则淘汰或搬迁。”罗来军认为,这四个层次把“大开发”和“开发”之间的尺度清楚地界定出来了。

  此外,罗来军建议,长江经济带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可将其建设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和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