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 我们的理想家园
记者 龚后雨
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永定河畔、鹰山脚下的中国园林博物馆(以下简称“园博馆”),探寻中国园林的发展脉络,感受中外园林各具特色的神韵,品味博大精深的园林文化。
在绿树红花掩映下的园博馆门口,一位耄耋老者正和家人玩自拍。老人姓赵,已经76岁,和老伴儿、女儿一大早就来参观园博馆。老人对记者说:“这是我们第三次来园博馆参观。园博馆太大,一次转不完,多来几次看看。春、夏、秋、冬,每个季节这里都有不同的景色,每次参观都有不同的收获。”
自2010年开始筹建的园博馆是中国第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于2013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开馆运行。园博馆占地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由主体建筑、室内展园与室外展区三部分组成。园博馆以“中国园林——我们的理想家园”为建馆理念,展示和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园林艺术、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畅游古代园林品味历史文化
园博馆室内有多个常设主题展厅,包括: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主题的中国古代园林厅、以“传承创新、宜居和谐”为主题的中国近现代园林厅、以“师法自然、巧夺天工”为主题的中国造园技艺厅、以“文心筑圃、诗情画境”为主题的中国园林文化厅、以“海外揽胜、名园撷珍”为主题的世界名园厅和以“科普互动、体验园林”为主题的园林互动体验厅等。
给记者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国古代园林厅,流连其间,细细品味和了解中国园林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元的功能以及辉煌的成就,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中国古代园林厅分为中国园林的生成、转折、繁盛、成熟和集盛5个部分,系统展示了中国园林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高超的造园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畅游展厅,中国园林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宛如就在眼前。
商周秦汉时期是中国园林从萌芽、产生到逐渐成长的时期,历经千余年。在这期间,造园规模虽然较大,但演进变化较为缓慢,中国园林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园林发展中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佛教传入、道教出现、诸家思想的活跃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发展,并对中国园林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在这一时期,“园林”一词开始出现,造园不再追求规模的宏大,而是取法自然,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隐逸思想在园林中得以充分体现,并初步形成皇家、私家、寺观园林体系。
隋唐时代,中国园林创作达到一个高峰时期。皇家园林的“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寺观园林更加世俗化。私家园林追求个性化特征,并向文人化园林方向发展,以诗入园、因画成景已逐渐成熟。
?
宋代以来,文化繁荣昌盛、科学技术长足进步,促进了园林技术的全面发展。这一时期,文人参与造园并赋予园林诗情画意。文人园林的发展影响到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的建设。叠石、理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全面提升,园林创作更加注重意境和内涵,古典园林风格完全成熟。
明、清时期,随着城市规模和数量大幅度增长,古典园林发展迎来又一个高峰。园林形式更加丰富,造园技艺更加成熟。帝王的南巡与北狩,从塞外到江南,促进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的融合和繁荣,出现了一批不同地域、风格迥异的园林作品,如勺园、清华园、拙政园、余荫山房、罗布林卡等。保留至今的许多明清历史名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优秀造园家和园林相关论著集中出现。长期积淀的园林文化成就了这一时期中国园林的辉煌。
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社会形态的深刻变化和西方园林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公园的大量出现为主要特征,中国园林发展进入了新时期。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核心理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传统造园的思想源泉。在数千年的造园实践中,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造园思想和造园技艺。巧夺天工的手法将山形水系、花草树木、堤岛路桥、亭台楼阁等景物巧妙组合,塑造出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立体画卷,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观众赞叹的园林发展成就
在中国近现代园林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园林绿化事业的迅猛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让观众连连赞叹。
1949年以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纲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之中,形成了城乡园林蓬勃发展新格局。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北京市一次性划拨42块土地用于公园绿地建设。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园林绿化工作会议召开,我国园林事业迎来了快速、健康、全面发展新阶段,园林成为改善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脉、带动区域旅游、打造宜居城市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1992年,原建设部开始在全国开展创建“园林城市”评选活动,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当年,北京、合肥、珠海三个城市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截止到2017年,全国共有园林城市210个、园林县级市56个、园林县38个、园林镇14个、园林城区5个。园林城市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将全国园林绿化工作推向新高潮。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已经成为构建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基础。
?
为了让观众能全面了解世界园林的发展历史、多角度品味园林艺术的无穷魅力、提升欣赏园林艺术水平,园博馆设立了世界名园博览厅,主要介绍欧洲园林、亚太及非洲园林和美洲园林三个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园林精髓。在这里,观众可以了解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澳大利亚国家公园、古埃及奈巴蒙花园、印度泰姬陵、俄罗斯彼得霍夫园、英国布伦海姆园等数十座世界一流名园的特点和风貌,足不出户就可以一睹世界级名园的风采。
室内室外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
园博馆规划设计方案选用了组群建筑方式,整体建筑注重表达园林空间自由灵动与博物馆功能需求的融合。注重展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以及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等多种园林类型,形成了平稳周正、藏风聚气的山水骨架格局,体现了城市到自然、现代到传统的过渡。
园博馆以室内展陈为主、室外展园和室内庭院为辅,三者相互穿插、渗透,形成一个整体。在采用传统展陈手段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的现代化展陈手段,达到博物馆展陈与园林环境相融合的效果。
室外展园主要展示了北方山地园林的代表作——染霞山房、北方私家园林代表作——半亩轩榭和北方水景园林代表作——塔影别苑。虽然只有三个园,但每个园都保持了原园的风貌和特色,有小桥流水、有亭台楼阁、有曲径通幽。仔细转一圈下来,没有几个小时恐怕是不行的,难怪赵老爷子要来好几次呢。
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记者准备离开时,两辆大巴车停到了园博馆门口,从车上蹦蹦跳跳地下来几十位小学生。他们是北京市石景山区一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集中参观园博馆并举行主题团队活动。看着他们在阳光下像花朵一样绽放的脸庞,记者心中突然涌起感动和期冀,中国园林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