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城哪得美如画 唯有精细贯始终

时间:2018-09-11 来源: 作者:

  □ 记者 丁艳彬

  “窥一斑而知全豹”。本文通过对小区、街道、农村进行近景式报道,微观呈现上海市虹口区曲阳路街道老旧小区里的和谐、徐汇区中山医院周边环境整治中不搞“一刀切”的务实、长宁区百年街道愚园路钢琴节上的优雅、松江区泖港镇市容环境卫生质量连续40个季度在市郊乡镇名列前茅的坚守,并由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城市管理处处长张永刚精准点评,力求增加对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宏大命题的整体把握,让读者从中感受和了解,唯有将细和实贯穿城市精细化管理始终,才能成就城市美好。

  “周周转”让老旧小区“转”出新气象

  “一位居民出差一个多月回家,到小区门口竟以为走错了路,你说这变化得有多大?”每每说起这段趣闻,上海市虹口区曲阳路街道双东小区两任业委会主任栾民强便很自豪。目前,双东小区处处绿意盎然,连报废的摩托车也能废物利用,摆上了花草,成为别致的景观,墙上、地面窨井盖上等随处可见的彩绘画,让小区添色不少。

  相隔不远的玉四小区居民也体会到了小区的变化。以前,健身广场因年久失修曾导致老人摔倒,但场地涉及两家物业公司和两个居委会,问题久拖不决。2018年年初,推行了“周周转”工作模式后,街道牵线协商,各方共同出资,广场修缮一新。原来休憩长廊的水泥座椅铺装了木板,让居民可以坐得更舒适。

  据曲阳路街道办事处主任王磊介绍,该街道辖11万人口,是老旧小区相对聚集之地。街道在“大调研走访”和“美丽家园建设”过程中,发现这些小区原有的软、硬件水平已难以满足居民需求。为满足群众需求,街道对2015年推行的“全岗通”工作机制进行深化,将工作重点从工作人员通晓居民工作升级到协调各方力量、实现社区治理良性运转上来,创建出党建引领下的“周周转”工作模式。

  王磊认为,推进社区治理,只靠政府或居委会做不了、做不好,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让各类主体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主动在社区治理中寻找自己的岗位。“周周转”以实体化运作小区物业和环境委员会为平台,街道在不增加现有财力、人力、物力投入的前提下,整合社区资源,优化体制机制,打造居民区党组织与业委会、物业、社区单位以及居民群众联动调处机制,推动“公众事、公众议、公众决”。

  虹口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潘正旺表示,“周周转”模式致力于实现“周周有计划、周周有行动、周周有成效”,归纳出业委会规范化建设、业委会组建和换届、业委会沙龙、物业合同签订法律指导、物业联盟等十大核心内容。以梳理出的问题清单为目标,街道明确主责,注重协调,共同“解剖麻雀”。仅今年3月7日至14日一周内,物业工人和小区志愿者就在玉四小区清理绿地6000平方米,清除垃圾12吨。在玉四、东四等15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成功运用的基础上,到2020年,“周周转”工作模式将覆盖曲阳路街道全部老旧小区。

  “周周转”作为“全岗通”的深化举措,在社区治理全面动员、岗位拓展、力量融通等方面成效显著。在双东小区,200多名居民志愿者坚持参与关爱老人、平安巡查、绿化维护、文明宣传等公益服务。与父亲同为志愿者的钱雯,自从成为绿化志愿者后,不间断为领养的花草浇水施肥,把不能暴晒的绿植搬入屋内,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点评:推进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建设安全有序、整洁舒适、环境宜居、幸福和谐的“美丽家园”,是上海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虹口区曲阳街道“周周转”模式,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针对老旧小区存在的各类问题,打造民主协商、社会参与、运作有序的社区共治机制,“公众事、公众议、公众决”,坚持“周周有计划、周周有行动、周周有成效”,持续改善住宅小区居住环境品质和小区运行安全水平,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业主自治能力,居民的获得感不断增加、满意度不断提高。

  ?

  医院周边环境整治的“徐汇样本”

  上海市徐汇区有8家三级医疗机构、5家二级医疗机构,年门急诊量近2000万人次。曾经,丰富的医疗资源也带来了环境、治安、交通等方面的“副作用”——不良商贩聚集、快餐食品安全没保障、道路交通拥堵、医托号贩无人管等问题,对市容环境、公共安全、交通等带来很大压力。

  不能让一流的医院,处在三流环境中!2017年,徐汇区结合环境整治和“五违四必”整治,启动中山医院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经过1年努力,基本消除了医院周边无证无照、违法违规经营商户,商业业态形态得以改善。该区还研发了租房直通APP,加强人口信息化管理,打击医托和房托,合理规划道路交通和停车配套设施。

  在整治行动中,徐汇区将细和实贯穿始终。区领导21次带头深入一线走访调研,并设立中山医院周边综合整治接待站,梳理相关法律法规数十部,在整治前1个月将相关法律文书发放给商户,并上门走访宣传,与近2000商户谈话,逐户核实业主情况,建立完善“一户一档”。为确保整治稳妥有序开展,整治前,委托第三方协助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召开风险分析会议,一户一议,反复研究整治细节和预案办法。

  徐汇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主任罗鹏翀介绍说,中山医院周边各类问题长期存在,矛盾突出,涉及面广,单一部门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依托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保障,各成员单位积极协作:三航设计院等区域单位积极配合,协助关闭拆除街面违建商铺数十家;居民区党组织对涉及的群租、短租、私自搭建等问题,发挥了组织、宣传群众的能力,小区多年积累的难题得以顺利化解。

  徐汇区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核心,不搞“一刀切”、“一锅煮”,对168户经营户分类处置,分流疏导,对一些确有困难者予以及时帮困解难,做到处理违法和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为确保整治后的业态更加合理,更能满足医院周边的功能需求,该区广泛邀请供职于高校、政府部门等单位的智库进行把脉,高标准设计,做到了街面、小区同步整治,同时兼顾群众生活需要、医院业态、优化环境等完善功能。

  据悉,徐汇区将加快推进医院周边环境整治,至2020年,将全面覆盖第六人民医院、肿瘤医院、眼耳喉鼻科医院和胸科医院、龙华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国际和平妇幼保健及徐汇区南部医疗中心,以此做优做亮营商环境,实实在在提升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

  点评:把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手段、要求落实到城市管理领域的各项工作中,既是指导思想也是工作方法。中山医院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的“徐汇样本”,从摸清底数开始,建立完善的“一户一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从影响最大、群众感受度最深的地方入手,细化整治方案,不搞“一刀切”、“一锅煮”,多措并举,统筹结合,注重精准施策,运用法治化、社会化手段,坚持党建引领,做好社会组织和动员,将处理违法和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稳步化解整治矛盾,打好整治组合拳,做到措施实;从业态调整和市容市貌提升处用力,统筹兼顾群众生活需要、医院特色业态,着力打造秩序优化、环境优美的“美丽街区”、“美丽家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

  松江区泖港镇: 沪郊最干净小镇的“美丽秘笈”

  松江区泖港镇,居浦南三镇的中心,市容环境卫生质量连续40个季度在市郊乡镇名列前茅,也由此赢得了“沪郊最干净小镇”的美誉。“二级水源保护区工业企业清拆”和“无违建创建先进居村”两场攻坚战后,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已成泖港镇常态。

  泖港镇有何“美丽秘笈”?行走黄桥村,答案自明。近10年,该村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和统一收运管理,配建了公共厕所、垃圾房、污水处理池等设施。村党总支通过不断完善村级事务管理机制,探索实践党建引领农村社区自治共治。党总支将全村15个村民小组划分为4个网格片区,每个网格设一名网格长,网格长之下设若干名公共服务员,每天负责道路清扫等公共服务工作。如今的黄桥村,田成方、路成网、渠配套、林成行,已成为全市现代农业产业的典范;为农服务中心、联农超市、中心卫生堂、楹联沙龙等一应俱全,村民富裕文明、邻里互助守望逐步成为现实。

  泖港镇副镇长徐春元介绍说,镇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垃圾治理工作,2014年已实现全镇16个行政村垃圾四分类全覆盖。目前已理顺以“户投、村收、镇运、区处”为基础的四分类垃圾收运处置流程,2016年代表上海市顺利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面治理现场验收。

  松江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局长朱慧敏认为,泖港镇成为市容环境卫生质量评比的“常胜将军”,胜在引导得力。镇里制订3年镇容村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计划,11个镇级职能部门纳入大联动执行网络,实现了督察、反馈、通报、整改等环节无缝对接。各村成立垃圾分类社区指导站,组建垃圾分类指导员、志愿者、保洁员“三大员”队伍,上门入户指导村民分类。发动一批热心公益的老党员、村民志愿者参与巡查分类质量,开展主题宣传、培训活动,把巡查结果与村民评选星级家庭、文明家庭等结合起来,引导村民增强分类意识。

  自2015年以来,泖港镇共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建设,以此夯实工作基础。配备各类收运车82辆,确保分类收集和运输,并全面完成全镇55座农村垃圾箱房的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垃圾末端处置能力,新建18个玻璃钢材质、单个容量20吨的标准化湿垃圾积肥池,实现了“湿垃圾有效利用不出村”。该镇还建成了2座湿垃圾资源化处置站,购买2台日处置能力为2吨的湿垃圾高速发酵生化处理机,使原来难以消纳的垃圾实现了变废为宝。

  点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松江区泖港镇提供了范本。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好“二级水源保护区工业企业清拆”和“无违建创建先进居村”两场攻坚战,理顺“户投、村收、镇运、区处”为基础的垃圾收运处置流程,网格化综合管理实现全覆盖,对标一流标准,坚持精益求精,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卓越心,实现居住环境、生态环境、营商环境的稳步提升,尤其是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精细化的社会治理,为泖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让泖港这个农业镇更富魅力、更有温度、更具情怀。

  ?

  长宁区愚园路: 打造优雅与市井共栖的美丽街区

  1918年命名的长宁区愚园路,今年已有百年历史。8月16日至20日,愚园路历史风貌街区国际钢琴音乐节隆重举行。钢琴节期间,居民在与钢琴大师零距离接触、接受艺术指导的同时,还在家门口欣赏到“草地琴童音乐会”、“市民修身暨钢琴文化赏析定向之旅”等多场钢琴音乐活动。

  这是愚园路优雅迷人的一面。它是上海永不拓宽的64条马路之一,也是上海中心城区12片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未来,愚园路将在服务业态和空间形态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文化生态的提档升级,延展市民在修身行动中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建设更加有序、更具品质、更加精致、更有温度的美丽街区。

  据江苏路街道办事处主任田骏介绍,愚园路尽显近代华人高级住宅区的生活形态和风貌特征,整条街区完整保存了近代花园别墅、新式里弄、公寓等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沈钧儒、傅雷、钱学森等众多名人巨匠在此留下生活和工作的痕迹。在经历破墙开店、违章搭建后,街区环境变得“脏、乱、差”,沿街商铺呈现“小、乱、散”,愚园路渐显沧桑。近年来,本着“恢复历史街区的原貌”“建设精品城区”的宗旨,长宁区对愚园路实施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改造,实现了生活美学街区的华丽变身。街道致力于在尊重历史沉淀、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为其注入时代活力,引入时尚、文化、创意产业。

  该街道精心做好“加减法”,对45处违章进行了拆除,对影响保护建筑外立面的93处防盗窗、雨棚、封闭阳台予以拆除,还原愚园路原始容貌。同时,聚焦建设、民生、历史保护、业态更新、城市客厅清单,梳理出5大类50个项目实施改造提升,专门开辟1000多平方米的用房新建市民邻里中心,在全市率先对辖区优秀历史建筑、名人旧居设置中英文文字、图片和语音一体的二维码导览铭牌,将“建筑是可阅读的”变为现实,吸引一批科技与文创企业入驻,区少年宫、弘基广场、文化宫广场等一批空间对外开放后成为居民休闲好去处。

  长宁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吴道群认为,该区以愚园路风貌街打造为契机,鼓励企业树立“以街区风貌的提升带动招商引资”理念,在硬件建设提升上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在日常管理中发挥企业管理优势,试点打破边界、打破职能、打破机制、打破体制,试着“把商家的门前交给商家管理,在老百姓的街区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充分发挥社会参与的优势,为市容管理工作开拓了新的思路。下一步,愚园路将继续通过城市更新,以精细化管理为导向,提升街区活力和品质,打造示范美丽街区。

  点评:注重创新提高,坚持高标准,采取新举措,是上海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长宁区愚园路精心做好“加减法”,实施有机更新,在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延续历史文脉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改造提升,开放公共空间、建设城市客厅让居民休闲,让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通过引入时尚、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时代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参与优势,提升街区品质,着力将愚园路打造成国际多元、优美整洁、商务繁华、秩序井然、平安和谐的示范性“美丽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