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聚焦群众所思所盼 推动老旧小区改造

邯郸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所思所盼做为谋划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机制,群众参与,精准发力,精细改造,确保以良好的改造效果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以来,全市319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惠及群众30余万人。
坚持民声导向,群众共同缔造
把群众所思所盼落实在改造工作中,变“大包大揽”“千篇一律”式改造为为居民“菜单式”选择,“定制式”改造。遵循“先民生后提升”的工作路径,市改造办结合本市实际和群众意愿,把群众意见最大、现实问题最突出、最急需解决的9项共性内容,确定为“9+X”改造内容。
改造前充分征集民意。根据小区现状和群众改造意愿综合衡量,优先确定改造对象,同时,利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发动楼院长、老党员、志愿者,逐家逐户发放《征求意见表》,汇总收集居民对改造内容、改造方式和施工方案的意见建议,改造前,必须征求小区80%以上居民意见,汇总后形成初步改造方案。
改造中发动群众参与。改造过程中,邀请老干部、老党员、业委会成员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坚持改造实施主体直接下放基层,街道、社区、业委会(业主代表)三方集中发力,组织居民全程参与,共同推进小区改造和管理工作。市、区、街三条渠道集中民意,公布热线电话、微信公众号等联系方式,搭建沟通议事平台,定期开展协商交办,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
改造后群众参与管理。改造后由乡(街)主持居民满意度调查,达到80%以上的改造项目,才能进行工程验收。真正做到改造前问需于民,形成共谋;改造中问计于民,达成共建;改造后问效于民,实现共评。形成了居民共建共管、全面参与、效果共享的良好局面。
以丛台区朝阳路片区为例,朝阳路两侧老旧小区数量多、基础差,群众反映强烈。为此,该市把它确定为市级改造片区,19个小区按照“统一风格、统一标准、突出特色、突出文化”的要求连片统一进行改造,尤其是朝阳路11号院,原已列入拆迁范围,门窗已经拆掉,在这样的基础上,按照“9+X”标准全面实施改造,同时和公安联合打造智慧平安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搬走的居民纷纷搬了回来。
坚持拆建并举,改造提升到位
“拆”字为要,抓好集中整治,实现还“空间还民”。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中,拆除违建是提升居住环境的第一步。为此,该市对老旧小区内所有违建、临建和有碍观瞻建筑、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各类违法建筑进行拆除。并及时把拆除违建与拆违还路、拆违改造、拆违增绿、拆违兴业结合起来,全市集中力量,打好拆迁歼灭战,累计拆除违章建筑200万平方米。同时大力开展植树增绿活动,建设绿美家园。累计植树22万余株,增绿补绿29万余平方米,打造精品游园320余个。另一方面,实施“拆墙并院”化散为整。针对归属一个门牌号却有围墙相隔各有出口的老旧小区,将分隔院落的围墙打通成为一体,改变长久以来物业缺位、进出绕道、入口狭小,以及在医疗救护和消防通道上存有弊端等问题,并通过不断健全完善相应的院落管理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48个老旧小区实行了“拆墙并院”改造。
“兼”字为重,做到内外兼修,推进“功能优化”。“面子”好看了,还要有舒适的“里子”。“里子”的好坏与群众居住质量、利益福祉紧密相连。为此,该市以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为重点,以“9+X”改造要求为原则,应改尽改,改彻底、改到位。同时,增加了一批公共卫生间、快递站、邻里中心、超市、配送站、早餐亭等公共设施,规范设置了充电桩、停车位等基础设施,打造5分钟便利生活圈。
“品”字为本,嵌入文化内涵,留住“乡愁记忆”精神文化需求是美好生活的内涵之一,该市从老旧小区改造规划设计阶段,就将人文元素纳入蓝图之中,围绕“一街一特色,一院一品牌”的目标,将企业精神文化和居民成长记忆融入其中,实现了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和改善人居环境的相互融合,为城市留下了有迹可循的记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不仅改变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更留住了城市里的“乡愁”。
人民路49号院在充分征求居民意愿的前提下,将闲置的老车棚改造成邻里中心,设立了睦邻会客室、友邻议事厅、助邻工坊、惠邻超市等功能分区,平常居民们可以到里面练习绘画书法、做简单体检、商量社区里的大事小情,邻里氛围愈加和谐温暖。
石化小区为解决地理位置较偏僻,社区文化生活相对欠缺这一问题,选定集书店、美学生活、文化教育、品牌效应为一体的“石简书店”入驻社区,全力打造社区“微书店”,并先后举办了“石简读书会”“石简朗诵者”“石简电影沙龙”等一系列文化沙龙活动,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增加了服务居民功能,受到居民普遍好评。
坚持观摩评比,力求群众满意
在改造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每年开展四次观摩评比,以比促学,以比促改,充分调动改造热情,营造浓厚竞争氛围。通过评比,改造出一批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的精品小区。
复兴区建西二社区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从角角落落着眼,做到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致、无处不精美。将不大的一块空地改造成口袋农场,将休闲用的桌椅上画上熊猫图案,将废旧的水塔改造成文物遗址,将废弃的锅炉房改造成邻里中心,整体小区改造得既好看、又好用,充分体现了精细化改造的特点。设置了多组照片墙,用记录了小区40多年面貌变化的一张张照片装点院落,同时依托院内废弃的老水塔,收集国内老水塔历史,绘制文化墙,打造记忆游园,留住城市里的“乡愁”。
五一八社区深入挖掘院内文化特色,打造了具有地质文化特色的小游园,建立了地质展室、红色收藏展室和巾帼手工坊等,充分展现地质人披星戴月、不辞辛苦的精神风貌,随着多种多样文化元素的注入,一个个在时代变迁中逐渐失去光彩的老旧小区,又重新焕发出各具特色的勃勃生机。小区的记忆和乡愁留下了,情怀和温度增加了,改造后的小区摇身变为“网红打卡地”“文化遗址小区”。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改造效果得到了居民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