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网》超额完成!江苏今年建成107处“乐享园林”活力空间

时间:2024-12-31 来源: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作者:佚名

  

  江南时报讯12月24日,记者从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召开的2024年 “乐享园林”活力空间民生实事专场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全省完成107处“乐享园林”活力空间建设,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0处)。三年累计完成410处,覆盖全省94%的区、县,受益人群超900万人。

  “一直以来,江苏高度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特色、促进绿色发展等方面的价值发挥,口袋公园、城市绿道、林荫空间等都是宜居环境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行业的重点方向,更是拓展碳汇空间,让绿色向建筑、街巷、滨水等多维空间延伸的重要手段。”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浩东介绍,自2022年起,省厅积极推动将行业工作提升为公共决策,“建设‘乐享园林’活力空间”连续三年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通过空间织补、功能植入、活力营造,重点推进群众身边的口袋公园、城市绿道、林荫空间、滨水绿岸等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完成107处“乐享园林”活力空间建设,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0处)。三年累计完成410处,覆盖全省94%的区、县,受益人群超900万人。建在家门口的口袋公园、绿道等成为全民“健身房”、天然运动场,以及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城市绿道、林荫路串起上班回家的路,成为市民日常出行和通勤的绿色空间,生态空间释放出更多民生福利。

  找准“小切口”,突出统筹谋划,全面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今年是实施“乐享园林”活力空间建设的第三年,江苏围绕高质量完成省政府民生实事,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工作中重点从小处着手,以“乐享园林”服务“大民生”。

  指导各地增强选址针对性,一体推进住建部提出的中小学、幼儿园周边配建公园、公厕、候学区“三件套”要求的项目落地。全省年度建成“三件套”项目74处,其中34处为乐享园林项目;

  组织开展项目审查和预评价,把关设计方案,综合考量项目实施基础、符合度、特色亮点、百姓受益面等因素,遴选确定民生实事任务清单。指导各地完善项目长效管养机制,加强植物养护和设施维护,推动项目真正建好、管好、用好;

  根据不同类型的绿地特点,分类施策、精准指导,组织编制完成口袋公园、“城市林荫路+”“公园绿地+乐享场景”建设管理指南,完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社会媒体、行业公众号等,总结推广各市做法经验,按照项目选址特点、主题特色等,分类梳理推送典型项目,如“校门口的乐享园林”、儿童友好公园、“公园+运动”等,提高群众的知晓度。

  用好“小策略”,突出精心选址,完善高品质绿色开放空间体系

  优先向群众需求迫切和受益面广的区域,选点布局“乐享园林”活力空间项目,完善体系,提高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水平。

  弥补老城区公共绿地服务短板。3年来,“乐享园林”项目位于老城区、老旧小区的比例逐年上升,由2022年的35%上升至2024年的56%,有力弥补老城区绿地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的短板。南通市在先期开展选址调查研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推动绿地更新提质,相继在教育新村、越江新村、光明新村等老旧住区周边建成口袋公园,得到居民的广泛好评。连云港市海棠园、扬州市城南小游园等项目,从老旧小区周边居民需求出发,植入全龄活动空间。

  衔接文教体卫公共服务圈。3年来,近10%的项目位于学校周边,将校园特色延伸至校外,集成校园文化建设、科普教育、游憩侯学、非机动车停车等多种功能,成为家长等候时的“候学区”和“社交场”,以及孩子们放学后的“游乐场”和“自然课堂”。

  推动低效空间盘活利用。积极推动闲置地、畸零地、高架桥下等存量空间利用,将零散、低效的土地转变为绿色潜力空间。通过“林荫路+”,打开原本封闭的绿化隔离带、边侧绿带,融入林荫步道、活动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等,推动从“交通骨架”向“生态生活复合空间”转变,提升居民休闲游憩舒适度,服务群众绿色出行。

  融合城市慢行线性空间。依托城市道路等慢行系统和滨水等线性空间,建设城市绿道、滨水绿岸,串联沿线公园、居住与公共空间,并结合重要节点布局口袋公园等,串点连线、打通堵点,构建绿色通勤、亲近自然、健身游憩的生活步道。同时,通过沿岸滨水空间景观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等,推动“乐享园林”向滨水、亲水延伸。

  聚焦“小细节”,突出供需对接,提升多元功能及服务水平

  关注“一老一小”,建设全龄友好空间。坚持全龄友好、适老宜幼理念,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等要求,将“一老一小”等需求充分融入场地布局、空间营造、设施配置、服务管理中,加强绿色空间无障碍设施改造,因地制宜建设儿童友好公园、无障碍花园等。南京市编制儿童友好公园建设导则、公园绿地适老化建设指引,相继建成晨光路口袋公园、星影活力剧场、罗廊巷口袋公园、竹新路口袋公园等一批全龄友好型公园。

  关注运动健身,增加嵌入式场地设施。落实全民健身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建设体育专类公园、运动公园,或在项目建设中嵌入式建设乒乓球、篮球等球类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提升城市公园体育服务、运动健身等功能,着力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全省764处公园绿地配建了乒乓球、篮球、足球等球类场地2424片。南京市“西城·夜未央”24小时运动街区设置了跑道、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专业运动场馆,配套餐饮店、便利店等商业设施,打造了一处“运动+生活+商业”的绿色公共生活空间。

  关注地域文化,留住场地记忆和乡愁。衔接周边城市肌理,提炼所在区域特定场所的文化要素,运用于景观小品、装置设施等设计中,延续空间记忆,建设兼具美学特质和人文精神的当代园林精品。围绕特定主题,融入科普知识、互动游戏、警示教育等多种宣传形式,创造沉浸式自然科教空间。

  策划“小活动”,突出活力营造,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积极引导公众全过程参与,扮演“设计师”“观察员”“管理员”等,为绿色空间更新建言献策,有效提升居民的参与感与获得感。提供“菜单式”服务,充分征集周边居民对选址布局、设计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统筹落实无障碍设施、适老化改造和儿童友好环境建设等要求。探索成立“市民园长”“公园管家”“志愿护园队”等群众志愿组织,引导和发动公众、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同时,加强部门联动。今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省有关部门策划举办了“江苏公园生活季”活动,9月在南京玄武湖公园成功举办主会场活动,带动全省207个公园开展340余项“公园+”场景营造和特色活动。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园规划建设及后期运营,设置休憩驿站、城市书房、花艺馆、轻食餐吧、互动体验馆等创意服务新兴产业,激活空间活力。探索与学校、街道社区等共享运动场地模式,兼顾学校运动教学和市民健身需求。例如常州市景仁公园引入市园艺部门、社会公益机构在“两当书屋”开设居民园艺课堂、植物医院;与学校一起共享操场,并打造儿童邻里月季园,推动园艺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社区、园艺中心在公园里举办老兵故事会、趣味运动会、市集等活动60余场。

  陈浩东表示,江苏将进一步提升管养水平,巩固“乐享园林”成果。下一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组织开展三年乐享园林项目“回头看”,加强植物、设施等的管护,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同时总结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和问题清单,维护、巩固好建设成果。在推进“小而美”民生项目的同时,结合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全民健身等要求,嵌入式增加球类运动场地、休闲服务驿站等场地设施。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滨水活力空间提升、低效产业用地改造等,加强统筹融合、协同联动,增强项目与城市其他功能空间的复合利用,持续擦亮江苏特色的“乐享园林”品牌。

  

  记者 殷文静

  2024年12月24日《江南时报网》

  


原文链接:http://jsszfhcxjst.jiangsu.gov.cn/art/2024/12/25/art_8642_1145520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