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40年营房建设喝彩
□ 刘雨东
窗外,一道闪电划过,随即惊雷声响,雨说来就来。
哗啦、哗啦……
倾盆大雨,从空中斜砸下来,地面、树和不远处的两栋高楼瞬间被雨水打湿。
透过像幕帘一样密集的雨,望着两栋被誉为“质量第一、安全第一、廉洁第一”的27层干部宿舍楼,原济南军区司令部营房工程队职工张庆华笑着说:“简直是在梦里,一切都变了!”他像是轻轻地诉说,又像是喃喃自语。
两层楼房也罕见
40多年前,张庆华怀揣着两个玉米饼子和一网兜黑地瓜干,坐着s瘦马拉的车,兴致勃勃地直奔省城济南而来。极少进城的张庆华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对每一样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当时,即便是省城济南,两层楼以上的建筑也属凤毛麟角。路上所见到的,尽是牛车、驴车,上海“永久”牌自行车在当时的马路上,跟如今的玛莎拉蒂、保时捷一样,是豪华的奢侈品,偶尔能见到一辆冒着黑烟的卡车经过,那就是瞧见了“稀罕物”。
这趟省城之行,让他格外高兴,因为他是到军营当临时工的。回忆起当初的情景,张庆华说自己是幸运的。当时,因自己是“黑五类”(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的子女,虽然体检合格,但“军营梦”还是破灭了。就在他心灰意冷之际,又传来原济南军区司令部营房工程队面向社会招收一批临时工的消息。
经过充分准备,张庆华凭借一身力气和在家砌过几年墙的“蹩脚”技术入选。能每天目睹到军装和军人,令他开心不已。“虽然当不成军人,不能保家卫国,但能天天看到军人,我也心满意足了。”张庆华表示。
建设具有抗震设计的宿舍楼
进入军营做起营房建设工作的张庆华,干起活来,如老虎一般勇猛,修路、修房、清理下水道、掏挖化粪池,不怕脏、不怕累。一次部队改造化粪池,要求3天完成任务,他仅用一个晚上就完成了改造,第二天照常上班,在别人眼里,他就像是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永远运转着。
他不仅干活卖力,还把自己当成军中一名“士兵”。
每逢人喊他,他便会像军人一样,声音洪亮、底气十足地回答,虽然没穿军装,但走起路来,就像军人一样昂首挺胸、迈着整齐的步伐。
唐山地震后,军区司令部决定承建一栋具有抗震设计因素的干部宿舍楼,并首次对楼层实行浇顶技术。单位决定让张庆华担任承建组副组长。
那时候,施工技术与施工条件异常落后,打夯、拌灰、划线、推砖等环节,都是靠肩挑人扛,费力费时。
尽管从没有盖过这样的楼,缺乏相关建筑施工的知识,但张庆华为了把这项工作完成好,边干边学、边学边用。他白天上工地,跟着工人一起干,晚上抱着书本自己学,其他业余时间,都被用来跑建筑设计院、走建筑公司。就连孩子出生,他也没顾上回家看看。凭着“拼命三郎”的精神,不仅积累了施工经验,确保了施工进度,而且专家检验时,也都交口称赞“活细致”。
直到今天,张庆华对这座被机关干部赞好的大楼还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营区变成大花园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张庆华相继参与了编研室办公楼的建设,组织180多名施工人员,边拆边建。他精打细算,把钱用在刀刃上,坚持能用的不扔,将能用的旧材料分类堆放。工程完工结算时发现,仅人工费,他就为部队节约了30多万元。
从此,张庆华的名字从司令部大院传到了地方。地方建筑商纷纷登门,想高薪聘请他。对此,张庆华也曾经心动过。当时,改革开放成果初现,不少人因下海经商,当上了“万元户”,盖起了小洋楼,有的甚至开上了私家小轿车。
这时候,老父亲提醒了他。“庆华,咋能做见利忘义之事呢?”父亲的话如当头棒喝,令他深刻反思——自己从“黑五类”的子女到一名合同制工人,再成长为土建班班长,如果没有部队的培养,也就没有今日的自己。从此,他抛却一切杂念,一门心思扑在军营的建设事业上。
40多年过去了,令张庆华引以为傲的是,一座座经他手承建的高楼拔地而起,部队营房建设从单纯依靠人力施工变成了依靠机械施工,从平房变成了带电梯的高层建筑,营区从路不平、灯不明、房子漏变成了鸟语花香的公园。官兵宿舍不仅宽敞明亮,而且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官兵的文化活动需要,每个分队都设立了文体器材齐全的俱乐部,棋牌室、乒乓球室、学习室、台球室、电视室等“八室一库”丰富了官兵文化生活。
“轰隆隆……轰隆隆……”又一声雷声滚来,将张庆华从回忆中拉回,他抬眼望向远处。雨雾中那两栋27层干部公寓楼格外醒目,似乎在为40年营房建设的变化喝彩、歌唱。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