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推进城乡住房恢复重建
一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7.0级地震,让九寨沟“人间仙境”遭受重创。自“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启动以来,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灾区建成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的典范”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按照省委《关于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攻坚克难,通过加强资金支持和技术帮扶,定期开展督导检查,有序推进灾后城乡住房恢复重建,帮助灾区群众重建美好家园,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18620户需维修加固的受灾农房基本完工;需重建的120户农房已开工98户、完工11户;3155户需维修加固的城镇住房已完工2500户,34户需重建的城镇住房全部开工,预计今年年底前竣工。
让灾区群众早日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屋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任务,在灾区城乡住房重建工作中,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重点抓5方面工作。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
在灾区重建工作中,该厅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规划理念,指导灾区科学规划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灾后城乡住房恢复重建空间布局、资源要素和设施配套。坚持绿色重建,住房建设依山就势、傍河就景、错落有致。落实“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的要求,严格保护田园风貌,保留乡土味道,延续山水田园与村落相融合的肌理形态,彰显生态田园风光。
注重乡村建筑文化保护传承
该厅坚持将生态与文化保护贯穿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全过程,加强对灾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牌坊、古桥、古树及自然景观的保护,严格执行乡村规划风貌管控要求,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策”进行精心设计和保护修缮,打造文化价值突出、高原藏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浓郁的传统村庄院落,使之成为高原藏区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
加强重建住房空间布局、功能设置、体量尺度、建筑风貌、选材用料及建造方式管控,充分运用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文化元素,将田园生活、乡土景观和民族文化融入住房建设全过程,塑造乡情美景,留住“乡愁记忆”。
加强资金保障和技术帮扶
在加强资金支持方面,该厅积极和财政部门对接,落实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1.06亿元,用于地震灾区住房重建及加固维修;落实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补助资金2958万元,用于地震灾区城镇住房重建及维修加固,为灾后住房重建提供了坚实资金保障。
?
按照受损房屋评估鉴定结果和抗震设防要求,多次开展规划编制调研和技术培训,指导帮助灾区制订维修加固技术方案;指导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编制《阿坝州脱贫攻坚农村住房建设设计图集》,并重点向地震灾区倾斜,为灾区新建住房免费提供多样化的设计图纸;选派多名处级干部和技术人员赴灾区一线挂职,充实加强地方技术力量。加强督察指导,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地震灾区,开展城乡住房重建维修加固专项督导调研,重点对《城乡住房重建专项实施方案》推进落实情况、城乡住房建设施工质量安全进行专项督察,对发现的问题“零容忍”,责令限期整改。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该厅全面深化《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和《四川省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办法》的贯彻执行。坚持“三避让”原则(避开地震活动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避开行洪通道),确保新建农房选址安全。严把设计关口,要求农房建设必须选用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的设计图纸或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严禁无图施工。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规范,重建住房必须确保结构安全和功能齐全。严格落实圈梁、构造柱、拉结筋等抗震设防构造措施,确保“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强化灾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增强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农房建设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强化农房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屋面工程、抗震构造措施等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管控,严把建材质量关和竣工验收关,确保重建农房质量安全。
充分发挥群众主动参与重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虽然城镇受损住房维修加固数量不大,但根据群众意愿,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全面排除住房主体结构安全隐患基础上,对受损住房小区共有部分的公共设施进行改造提升。灾区政府加大群众意愿协调力度,注重强化群众主体意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调动他们重建家园的主观能动性,由受灾居民自己确定改造提升项目、建设方式和建设规模,并进行了九旅花园小区、九寨花园小区等12个住房小区业主委员会的成立或换届选举。目前受损住房小区共有部分公共设施改造提升工作进展顺利,部分项目已经建成竣工。
王玉华 蒋 勇 薛学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