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改革开放
□ 特约通讯员 姜侣林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改革开放已40年。这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我个人而言,从出生开始,就在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作为“90后”,我很幸运,出生在改革开放近20年后。虽然,我没体会过父辈买粮买布“凭票”、彻夜排队的紧张感,但我成长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变化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对于“90后”来说,就是我们亲眼所见、亲身体验的感受。
“90后”眼中的生活之变
我出生在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东营。幼年时期,玩具是父母做的沙包或者路边的石子、泥巴,吃的是自家种的蔬菜,穿的是妈妈亲手缝制的衣帽鞋袜,走的是土路,看的是黑白电视机和中央电视台的节目。
1997年,我7岁,从电视上看见了香港回归,小小的心灵被升国旗的场面震撼,头一次体会到祖国的伟大。
2001年,我11岁。7月13日,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时,看着电视里互相拥抱的人们,我也热泪盈眶。
少年时期,家乡的小镇上,各色小吃、游戏厅遍地开花,家里的黑白电视机也换成了彩色电视机,能够看到更多频道的电视节目。
2003年,我13岁。10月15日,我从家里的新电视机中,看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
再后来,我用上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出行的交通工具多种多样,汽车、火车、飞机、高铁,能够利用网络看各种节目和电子书籍,通过网络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人事。
2008年,我18岁。汶川大地震和奥运会,让我感受到了人民的团结、祖国的伟大和富强。同年,我迈入大学校门,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那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2012年,我22岁。大学毕业,开启了住房城乡建设者的生涯,见证着一条条马路和一幢幢房屋的修建。
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进一步指明了我国今后发展方向。要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建设者眼中的城市之变
作为建设者,对于改革开放后20年的道路和房屋的变迁,体验尤为深刻。
我生活的城市,于1983年建市。在我的印象里,小时候,家里住的是土房子,门口的黄河路是一条“曲里拐弯”的土路,一下雨土路变泥路。由于怕把妈妈缝的布鞋弄脏,雨天里,我更愿意光脚走路。
后来,我家搬进了瓦房里,有了水泥地面,下雨不再漏水,出行有了自行车,门口的路也变成了柏油马路,但跟现在双向八车道的柏油马路还有很大差距。那时候,虽然城市有了发展,但是遇到刮风下雨天,柏油马路还是很脏,遇到天气好的时候,还有摊贩出来占道经营,让本来就狭窄的道路更难行走了。
如今,我们住进了有电梯的高层楼房,出行有了小汽车,宽阔的柏油马路边是一幢幢高层住宅和写字楼以及郁郁葱葱的树木。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道路总是干净整洁。这一切无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回首从有记忆到现在的变化与发展,父辈的努力为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童年,现在第一批“90后”即将步入而立之年。我们将接过父辈的担子,继续全面深化改革。
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使命的担当者,都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把事情做好,在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书写中国发展的新故事!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