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新城看变化

时间:2018-09-11 来源: 作者:

  

  

  □ 郭幼忠 乐祥俞

  大冶位于湖北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有着3000多年的青铜史、1000多年的建县史,因“大兴炉冶”得名,是湖北著名的“冶金走廊”。城关内旧有街道共8条,全长4557米,宽4~6米,全部为青石板路。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当时的大冶还是镇,城区建设刚刚起步,城市建设尚未纳入规划,房屋建设杂乱无章。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大冶镇1983~2000年总体规划的出台,城市建设被纳入规划,大冶开始了有计划的调整和发展。1984年,大冶镇有城镇人口3.5万余人,城关街道总长达到1.7463万米。

  上世纪90年代,大冶城市建设势头迅猛。1990年,大冶城关街道总长达到2.2万米,用地规模为6平方公里。1994年大冶撤县设市,1年后,建成区面积达到了9平方公里。1996年,湖北省政府办公厅批复实施了《大冶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年,大冶把城市建设管理列入全市“三大战役”(农业产业化、企业改革、城市建设管理)之一,明确提出城市面貌要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拉开了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序幕。截至2005年年底,大冶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达到17.8万余人,是1984年人口总数的5倍。

  “十一五”期间,大冶以“十件实事”和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先后投入资金20多亿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区道路交通不断改善,基本形成了“四纵七横”的城市道路骨架。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冶道路建设再加速,人民群众出行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格局因道路延伸而拉开。城西北地区改扩建了14号路、19号路、21号路,城东北方向的新城区新建了高铁大道、纬十路等几十条道路,延伸了城区东岳路、城西路等道路。截至2017年年底,大冶道路网络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建成区道路总长达到188.8公里。

  在城市空间扩大的同时,大冶的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城市公共交通因道路建设的完善,越来越便捷。截至2017年年底,大冶拥有营运公交车线路共23路、273辆车,运营出租汽车585辆。

  园林绿化面积大幅提升,在尹家湖西岸水源保护绿化防护工程完工后,2014年又实施完成了尹家湖东岸滨水景观工程。截至2017年年底,大冶绿化覆盖面积达到945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8.88%,其中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96公顷。

  此外,大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2013年,大冶启动王英水库引水工程,一期日供水规模达到20万吨,工程于2017年实现通水。截至2017年年底,大冶城区生活垃圾全部实现垃圾焚烧式发电厂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4.5%;城区新建6处停车场,新建提升13个农贸市场,有效解决了城区“停车难”和“马路市场”问题。全市人民幸福指数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从一个千年古县到现代文明新城,是改革创新使大冶不断焕发勃勃生机。大冶率先推进国企民营化改革为改革“破冰”;大冶抢抓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试点机遇,深入推进城市转型,竞争力不断提升,到2012年,跻身“全国百强县”且实现连年进位,目前位居第79位。

  近年来,大冶以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城乡供水一体化、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重大市政工程领域政府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改革创新工作为契机,深化改革,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大冶市域面积达到1566.3平方公里,人口98.02万人。

  迈入新时代,大冶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各部门、单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埋头苦干,将继续为加快建设“绿色百强”和“实力大冶、美丽大冶、幸福大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湖北省大冶市城乡建设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