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路

时间:2018-09-11 来源: 作者:

  

  

  □ 郜泉州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巩义市嵩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里。路,是我们这个小山村通往幸福生活的桥梁。改革开放40年来,我见证了村庄道路从泥巴小路到水泥路再到柏油路、住房从泥草房到砖瓦房再到小洋楼、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宽裕的过程。

  上世纪60年代,从我们村到乡政府的里程只有15里,但仅有一条小路可走,还是弯弯曲曲的干涸河道,“晴天两脚土,雨天两脚泥”的形容一点都不夸张。村民还为这条路编了一首顺口溜:曲曲曲,弯弯弯,蚯蚓小道通乡间……半天走到乡政府,九九八十一道弯。

  路难走,不光办事不方便,看病就医更困难,不少村民因此耽误治疗,枉送了性命。

  记得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秋天,村里一位70多岁、德高望重的老红军张大爷突然病倒。村里的医疗条件已经不能满足治疗需要,医生建议到乡医院治疗。乡亲们连夜制作了一副4人抬的简易担架,组织了16个青壮劳力轮流换抬,赶往乡医院。

  由于道路狭窄弯曲、坑洼不平、湿滑泥泞,15里的道路,走了两个多小时。乡亲们刚走到乡医院门口,张大爷便停止了呼吸。医生回天无术,惋惜地说:“要是早来半个小时就好了。”

  后来,这件事被《河南日报》报道,呼吁地方政府加速农村道路的修建,引起了县、乡政府的重视。

  上世纪80年代,县、乡政府动员上下力量,终于修通了村里往返乡里的道路并和到县里的大马路相连。村路修通的那一年,村里买起了拖拉机,将村民种植的瓜果、编织的物品运到了山外,换回了村民所需的物品。村民居住的房子渐渐地由泥草房变成了砖瓦房。

  由于最初的公路修建在河道里,晴天路好走,一遇雨汛天气,河水不断上涨,土路冲毁,人走车行依然困难。到了上世纪90年代,县、乡政府派出勘探队,在半山坡上规划出一条通往乡政府的宽广道路。这次,路面铺上了水泥,道路平整、结实,降低了风雨对出行的影响。

  山上丰富的山货、铝矿石、铁矿石、煤炭、石料等资源被开采出来,大车、小车、拖拉机满载着这些货物运往山外。

  村民的腰包鼓了,居住的砖瓦房开始变成了好几层的小洋楼,出行工具也从“两条腿”变成了摩托车,个别家境富裕的,还开上了小汽车。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道路“村村通”工程延伸到村民家门口以及农业机械化改革,农村道路变得四通八达。村里到田间的路由水泥路变成了柏油马路,不仅能走人、开小车,还能任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设备驰骋。种田实现了机械化,村民的空闲时间多了、劳动力也富裕了,更多的村民进了农产品加工工厂,成了产业工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还有一部分村民通过网络和物流,在家做起了电商,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创收。

  农村道路的变化改变了一切,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变了,富裕起来的村民也不再只想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纷纷投入村庄环境的改善工作中,村容村貌变得更美了。

  家乡的路,像万花筒似地变幻着,它是国家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是乡村发展的重点,是美丽乡村的亮点。“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句话不仅照进了现实,更照进了村民心里。

  “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哪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曾经因路所困的村民由衷地说。

  作者单位:河南省巩义市城乡规划服务中心

  

  

  ?